第七单元 周测15 语言文字运用+练透一点之“景与情”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各题。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范晞文《对床夜语》卷二),景与情在写作中应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景情自然融合的一篇文章,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心灵的触动或情感上的共鸣。

因情写景,借景抒情。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感到高兴或烦恼,轻松或沉重,热烈或悲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似乎看到的景物也不同,所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正是此意。以情感为轴心,选择与之契合度较高的景物进行描写,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同样也能写出一篇好的写景抒情文字。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北平之秋景物众多,作者选择槐树的落蕊、秋蝉衰弱的残声、微凉的秋雨等颇具悲凉之感的景物,来表现对故都的思念与眷念,皆因它们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史铁生《我与地坛》中,“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散落”的玉砌雕栏,也都高度暗含了作者失落、悲伤甚至绝望的心境。这样的文字,处处写景,字字关情,能给读者以思考或震撼。

第1题 (语言表达) - 简答题 难度 - 基础题 :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答案:

(示例)①而随着情感的变化 ②将自己的情感赋予景物 ③与作者内心的孤独、苦闷之情相一致

解析:

第①处,前文“高兴或烦恼,轻松或沉重,热烈或悲凉”属于人的不同情感,根据后文“似乎看到的景物也不同”可知,是谈情感与所见景物的关系,“看到的景物也不同”的原因是情感发生了变化,可填“而随着情感的变化”。第②处,前文说“以情感为轴心,选择与之契合度较高的景物进行描写”,此处应具体说如何描写;根据后文“使‘物皆著我之色彩’”,意思是使景物都带有我的主观情感,此处应用主动句,可填“将自己的情感赋予景物”。第③处,“皆因它们……”应和下一分句的“也都高度暗含了作者失落、悲伤甚至绝望的心境”对称,此处是说《故都的秋》中景物描写配合作者的情感;根据前文“表现对故都的思念与眷念”可知,作者的心境应是孤独、苦闷的,可填“与作者内心的孤独、苦闷之情相一致”。

第2题 (语言表达) - 简答题 难度 - 基础题 :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篇景情自然融合的文章,更容易让读者产生心灵的触动和情感上的共鸣。

解析: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将“一篇”移至句首;二是逻辑错误,“心灵的触动”“情感上的共鸣”是并列关系,应将“或”改为“和”。

第3题 (语言表达) - 简答题 难度 - 基础题 :

文段中有多处引用,请结合文段分别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引用范晞文《对床夜语》中关于情景关系的句子,自然引入对情景关系的分析,增强了文章说服力。(2)引用杜甫《春望》和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句子,既能恰切证明诗文创作者会因情写景、借景抒情这一论点,又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意味。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大冷的日子,将在明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感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去郊外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1935年12月1日

(有删改)

第4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 - 简答题 难度 - 中档题 :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

B项“表达了自己相见恨晚的情感”错。由第7段“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可知,应是“悠闲、自在、洒脱”之感。C项“巧借诗句来实写雪景”说法有误,这是作者想象的情景,不是实写,而是虚写。D项“语言通俗幽默”错,应为“清新、纯朴”。

第5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 - 简答题 难度 - 中档题 :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

“隐含着这种情调”“近乎荒凉的风景”分析有误。本文的情调是明朗、闲适的,风景也是充满生机的,与《故都的秋》不同。

第6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 - 简答题 难度 - 中档题 :

你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江南的植被在冬日也饱有生气,生命是明朗的。②江南的微雨或雪景中有说不出的悠闲境界,心胸是明朗的。③江南的冬天也许会没有雪没有雨,天气是明朗的。

解析:

①由原文“江南的地质丰腴……最容易体会得到”可知,江南的植被在冬日也饱有生气,生命是明朗的。②由原文“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对于江南的冬景……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说起寒郊的散步……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可知,江南的微雨或雪景中有说不出的悠闲境界,心胸是明朗的。③由原文“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感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去郊外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可知,江南的冬天也许会没有雪没有雨,天气是明朗的。

第7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 - 简答题 难度 - 中档题 :

有人认为文章结尾略显随意,需要修改。你怎么看?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不需要修改。①语言上,富有趣味,增强了文章的乐趣,让人会心一笑。②情感上,作者直言迫不及待出去欣赏冬景,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喜悦和对江南冬景的喜爱。③作者搁笔去散步,让人对屋外冬景充满想象,文章显得余韵悠长。

(示例二)需要修改。①结尾语言略显随意,与前文清朗文雅的风格不符。②文章写到晴空和日光便戛然而止,结尾显得仓促不完整。

解析:

(1)如答不需要修改,应从语言、情感、效果等方面思考。从语言上讲,尾段写“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富有趣味,增强了文章的乐趣,让人看完不由得会心一笑,使人心情愉悦。从情感上讲,尾段写“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作者直言迫不及待出去欣赏冬景,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喜悦和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便于抒发情感,使文章主题更鲜明。从表达效果上看,“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作者搁笔去散步,让人对屋外冬景充满想象;“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这种描写使文章显得余韵悠长,意境深远。

(2)如答需要修改,可从语言、结构等方面思考。从语言上讲,文章结尾简单写“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语言略显随意,这种写法很不严谨,与前文清朗文雅的风格不符,上下文语言风格不协调。从结构上讲,结尾写“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文章写到晴空和日光便戛然而止,不再有别的相关描述,交代不彻底,结尾显得仓促不完整,让人读后云里雾里,找不到美感。


题干: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梦入关

韦 庄

梦中乘传过关亭,南望莲峰簇簇青。

马上正吟归去好,觉来江月满前庭。

吴门梦故山

赵 嘏

心熟家山梦不迷,孤峰寒绕一条溪。

秋窗觉后情无限,月堕馆娃宫树西。

 ①传:驿站的马车。②馆娃宫:古宫殿,在吴门(今苏州)灵岩山上。春秋时吴王夫差特为西施建造。

第8题 (古代诗歌阅读) - 简答题 难度 - 中档题 :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

“熟悉亲切”错。虽为故乡之景,但景物凄清,诗人内心依然是伤感悲凉的,并无“熟悉亲切”之感。

第9题 (古代诗歌阅读) - 简答题 难度 - 中档题 :

这两首诗都提及“月”,有什么用意?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韦诗写月光洒满庭院,反衬诗人梦醒后内心的孤独与凄凉,从而引发思乡之情。②赵诗写梦醒后发现月亮堕落西天,渲染凄清伤感的氛围,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的痛苦及怅惘失意之情。③两首诗中的“月”,都强化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解析:

①韦诗:诗人梦中走近家乡,喜不自禁,满心欢喜酿成一腔诗情,但就在这运思马背,俯仰吟诵之际,诗人忽然从梦中醒来。追思梦境,惘然若失,十分得意顿时化作十分失望,感情形成巨大落差,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而对于这一切,诗人又没有一字直露,而是借梦醒后所见的冷落景色曲曲传出:月光如水,江流如练,寂寂庭院,这是一幅多么凄凉孤独的图景啊!所以,韦诗写月光洒满庭院,反衬诗人梦醒后内心的孤独与凄凉,从而引发思乡之情。

②赵诗:前两句写诗人梦回故乡所见到的熟悉画面,孤峰耸立,寒溪绕流,梦境凄清悲凉。“月堕馆娃宫树西”写梦醒后发现月亮已堕落西天,景物特点虽有差异,却都是诗人在借景抒情,都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梦醒后的无限失意和怅惘,从而强化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③可见,这两首诗都是用“月”这一意象,强化诗人的思乡之情。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秋兴八首(其七)

杜 甫

昆明池水汉时功,武帝旌旗在眼中。

织女机丝虚夜月,石鲸鳞甲动秋风。

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

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

 ①昆明池:汉武帝在长安仿昆明滇池而建,以习水战。唐玄宗为攻打南诏,曾在昆明池演习水兵。②石鲸:传说长安昆明池水边有织女像,水中有石鲸雕刻。③菰(gū):茭白,一种草本植物。秋天结实,状如米,故称菰米。④关塞:诗人此时所在的夔州山川。

第10题 (古代诗歌阅读) - 简答题 难度 - 中档题 :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

“虚实结合”错。诗人此时人在夔州,前三联写昆明池昔日的盛况和今日的荒凉冷落都是诗人想象的,都是虚写。

第11题 (古代诗歌阅读) - 简答题 难度 - 中档题 :

有人认为,这首诗“以情注物”,即将诗人丰富的情感倾注在所选取的物象中。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一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将对当今国势衰颓的悲叹倾注于“昆明池”中。杜甫由昆明池想到汉武之功,又想到当今残破衰败、动荡不安的形势,抚今追昔,伤时念乱。(2)将对秋日衰败之景的感慨倾注于“织女”“石鲸”“菰米”“莲房”之中。诗人想象池畔织女虚度月夜、石鲸之像如在风雨中飘摇、菰米漂荡、莲花凋零,虚写昆明池的衰败景象,正合“秋兴”之题意。(3)将对自身漂泊孤寂的慨叹倾注于“关塞”“鸟道”等物象中。诗人以“关塞”泛指秦蜀之间的高城险塞,以“鸟道”指山路之险峻,以“江湖一渔翁”自谓,写出世路艰难、风雨飘摇之中的孤寂无依。

解析:

(1)首联点题,借汉武喻明皇,追忆唐朝盛时昆明池上的威武。《汉书·武帝纪》载,元狩三年(前120),武帝在长安仿昆明滇池而凿昆明池,以习水战。武帝,即汉武帝,本诗中亦代指唐玄宗。旌旗,指楼船上的军旗。遥想汉武帝曾在昆明池上练习水兵,一面面战旗迎风击鼓。诗歌忆及长安的昆明池,展示唐朝当年国力昌盛、景物壮丽和物产富饶的盛景。而如今却只剩下冷落荒凉的秋景,将对当今国势衰颓的悲叹倾注于“昆明池”中。(2)颔联描写月夜下、秋风中的昆明池畔,只剩下昆明池水边的织女像依旧伫立;池水中的石刻鲸鱼形象逼真,好像在秋风里摆动。池中石刻的织女辜负了美好的夜色,只有那巨大的鲸鱼还会在雷雨天与秋风共舞。(3)颈联描写的是昆明池荒凉衰败的景象。湖面上漂浮着很多菰米,如黑云一片,任其沉落;凄清的秋夜,水上的荷花也渐次凋落,莲蓬上凝聚着颗颗闪光的冷露,无人采摘。如今杜甫身在夔府,心在长安。(4)尾联中,“极天”,指极高;“惟鸟道”,形容道路高峻险要,只有飞鸟可通。此句指从夔州北望长安,所见唯有崇山峻岭,恨身无双翼,不能飞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