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温州高一期中)南瓜为雌雄同株植物,其花是单性花,果皮的绿色和金黄色是一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甲(果皮绿色)和乙(果皮金黄色)两株南瓜,下列杂交实验中,通过观察子代的表型一定能判断显隐性关系的是( )
解析:
甲或乙植株若都为纯合子,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无法确定显隐性,A、B不符合题意;甲植株自交,若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绿色为显性性状,若不发生性状分离,则甲植株为纯合子,再甲、乙植株杂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绿色∶金黄色=1∶1或只出现金黄色,则金黄色为显性性状,若后代全为绿色,则绿色为显性性状,因此可以判断显隐性关系,C符合题意;若该显性性状的植株为杂合子,与隐性植株正反交,后代的结果都有显性也有隐性,且显性和隐性比例为1∶1,不能判断显隐性关系,D不符合题意。
可以依次解决①~④中的遗传问题的方法是( )
①显、隐性已知,鉴定一匹马是否为纯种
②判断猫毛色的显、隐性
③不断提高玉米抗病品种的纯合度
④检验小麦的基因型
解析:
显、隐性已知时,用测交法可鉴别一匹马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如果后代只有显性个体,则很可能是纯合子,如果后代出现隐性个体,则为杂合子;用杂交法可以判断猫毛色的显、隐性关系;用自交法可不断提高玉米抗病品种的纯合度;用自交法检验小麦的基因型时,如果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则很可能是纯合子,如果后代出现性状分离,则为杂合子。
(2022·浙江6月选考,9)番茄的紫茎对绿茎为完全显性。欲判断一株紫茎番茄是否为纯合子,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
解析:
设相关基因为A、a,紫茎为显性,令其自交,若为纯合子,则子代全为紫茎,若为杂合子,子代发生性状分离,会出现绿茎,A不符合题意;可通过与绿茎纯合子(aa)杂交来鉴定,如果后代都是紫茎,则是纯合子;如果后代有紫茎也有绿茎,则是杂合子,B不符合题意;与紫茎纯合子(AA)杂交后代都是紫茎,故不能通过与纯合紫茎番茄杂交来鉴定,C符合题意;通过与紫茎杂合子(Aa)杂交,如果后代都是紫茎,则是纯合子;如果后代有紫茎也有绿茎,则是杂合子,D不符合题意。
已知一批基因型为AA和Aa的豌豆和玉米种子,其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均为1∶2,分别间行种植,则在自然状态下,豌豆和玉米子一代的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比例分别为( )
解析:
玉米间行种植,进行随机授粉,可利用配子法计算:由于AA∶Aa为1∶2,则A配子占2/3,a配子占1/3。配子随机结合利用棋盘法:

即A_∶aa=8∶1;豌豆为严格的自花授粉、闭花授粉植物,间行种植并不会改变豌豆的自交,子一代aa的概率=2/3×1/4=1/6,A_的概率=1-1/6=5/6,即A_∶aa=5∶1。
(2024·杭州高一期中)基因型为Aa的某植株产生的a花粉中,有2/3是致死的。则该植株自花授粉产生的子代中,AA∶Aa∶aa为( )
解析:
由于“产生的a花粉中,有2/3是致死的”,因此产生的雌配子为1/2A、1/2a,而雄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为3/4A、1/4a。因此该个体自花授粉,产生的后代基因型为AA的比例为1/2×3/4=3/8,Aa的比例为1/2×3/4+1/2×1/4=4/8,aa的比例为1/2×1/4=1/8。因此,该植株自花授粉产生的子代中AA∶Aa∶aa=3∶4∶1,A符合题意。
(2021·浙江1月选考,19)某种小鼠的毛色受AY(黄色)、A(鼠色)、a(黑色)3个基因控制,三者互为等位基因,AY对A、a为完全显性,A对a为完全显性,并且基因型AYAY胚胎致死(不计入个体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解析:
若AYa个体与AYA个体杂交,由于基因型AYAY胚胎致死,则F1有AYA、AYa、Aa共3种基因型,A正确;若AYa个体与Aa个体杂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及表型有AYA(黄色)、AYa(黄色)、Aa(鼠色)、aa(黑色),即有3种表型,B正确;若1只黄色雄鼠(AYA或AYa)与若干只黑色雌鼠(aa)杂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为AYa(黄色)、Aa(鼠色)或AYa(黄色)、aa(黑色),不会同时出现鼠色个体与黑色个体,C错误;若1只黄色雄鼠(AYA或AYa)与若干只纯合鼠色雌鼠(AA)杂交,产生的F1的基因型为AYA(黄色)、AA(鼠色)或AYA(黄色)、Aa(鼠色),则F1可同时出现黄色个体与鼠色个体,D正确。
题干:
(2024·嘉兴高一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各题。
遗传性斑秃又称早秃,是一种以头顶为中心向周围扩展的进行性脱发。一般从35岁左右开始。早秃和非早秃是由一对等位基因T/t控制的,男性带有1个或2个早秃基因(T)就会发生早秃,而女性需要有2个早秃基因才会出现早秃。
分析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解析:
早秃与非早秃除受等位基因T/t控制外,还与性别有关,A错误;早秃与非早秃属于从性遗传,故早秃与非早秃的显性现象表现形式为完全显性,B错误;在男性和女性中早秃的基因型不一样,男性带有1个或2个早秃基因(T)就会发生早秃,而女性需要有2个早秃基因才会出现早秃,故人群中早秃的比例不一定高于非早秃,C错误;因为男性带有1个或2个早秃基因(T)就会发生早秃,而女性需要有2个早秃基因才会出现早秃,故人群中男性早秃的比例显著高于女性,D正确。
现有一对夫妻已育有1个非早秃女儿。下列关于该家庭成员的分析,正确的是( )
解析:
若女儿为纯合子,其基因型为tt,则父亲含有基因t,其基因型为Tt或tt,表现为非早秃(tt)或早秃(Tt),A错误;若女儿为纯合子,其基因型为tt,则母亲含有基因t,其基因型为Tt或tt,表现为非早秃,B错误;若女儿为杂合子,其基因型为Tt,则母亲的基因型为TT、Tt或tt,表现为早秃(TT)或非早秃(Tt、tt),C正确;若女儿为杂合子,其基因型为Tt,则父亲的基因型为TT、Tt或tt,表现为非早秃(tt)或早秃(TT、Tt),D错误。
无尾猫是一种观赏猫。猫的无尾、有尾是一对相对性状,其遗传遵循分离定律。为了选育纯种的无尾猫,让无尾猫自由交配多代,但发现每一代中总会出现约1/3的有尾猫,其余均为无尾猫。由此推断正确的是( )
①猫的有尾性状是由显性基因控制的 ②自由交配后代出现有尾猫是性状分离的结果 ③自由交配后代无尾猫中既有杂合子又有纯合子 ④无尾猫与有尾猫杂交后代中无尾猫约占1/2
解析:
无尾猫自由交配后代中出现约1/3的有尾猫,则无尾对有尾为显性,且显性基因纯合致死,①错误;无尾猫自由交配后代出现有尾猫是性状分离的结果,②正确;显性基因纯合致死,所以自由交配后代无尾猫中只有杂合子,③错误;假设相关基因用A、a表示,无尾猫(Aa)与有尾猫(aa)杂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无尾)∶aa(有尾)=1∶1,其中无尾猫约占1/2,④正确。因此正确的是②④,故选C。
将基因型为Dd的豌豆连续自交,将后代中的纯合子和杂合子按所占的比例做出如图所示曲线图。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解析:
杂合子自交n代,后代纯合子所占的比例为1-(1/2)n,自交代数越多,该值越趋向于1,所以曲线a可代表自交n代后纯合子所占的比例,A正确;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所占比例相等,因此隐性纯合子的比例也可用曲线b表示,B错误;杂合子的比例为(1/2)n,随着自交代数的增加,后代杂合子所占比例越来越小,且无限接近于0,即曲线c,C正确;纯合子包括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并且它们各占一半,因此显性纯合子=1/2[1-(1/2)n],自交代数越多,该值越趋向于1/2,所以曲线b可代表自交n代后显性纯合子所占的比例,D正确。
(2024·诸暨海亮高中高一质检)外显率指某基因型个体显示预期表型的比例。黑腹果蝇中,显性的野生型基因I的外显率为100%;隐性的间断翅脉基因i的外显率为90%,即90%的ii基因型个体为间断翅脉,其余10%为野生型。将一对黑腹果蝇杂交后,F1中野生型∶间断翅脉=1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解析:
亲本是一对黑腹果蝇,且子代出现间断翅脉,比例为11∶9,可推断亲本基因型应为Ii、ii,子代Ii∶ii=1∶1,但ii有10%为野生型,故出现野生型∶间断翅脉=11∶9的比例,A错误,B正确;F1中果蝇1/2Ii、1/2ii自由交配,F2中II∶Ii∶ii=1∶6∶9,由于ii有90%的外显率,故最终表现为野生型∶间断翅脉=79∶81,C错误;F1的比例是测交结果1∶1的变式,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D错误。
(2024·宁波高一期末)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类型。不同血型的人血清中含有不同的抗体,但不含有对抗自身红细胞抗原的抗体,见表1。表2中显示某家庭各成员间的凝血现象,其中妻子是B型血,则女儿的血型和基因型分别为( )

注:“-”表示无,“+”表示有。

注:“-”表示无凝血,“+”表示凝血。
(2024·金华高一期末)研究发现某植物的基因家族存在一种显性“自私基因”A。在产生配子时A基因能导致体内不含A基因的雄配子一半死亡,而不影响雌配子的活力。现将基因型为Aa的植株自交。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解析:
雄配子的数量一般远多于雌配子的数量,A错误;在产生配子时A基因能导致体内不含A基因的雄配子一半死亡,而不影响雌配子的活力,基因型为Aa的雄性植株可以产生2/3A雄性配子、1/3a雄性配子,基因型为Aa的雌性植株可以产生1/2A雌性配子、1/2a雌性配子,即雌、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分别为A∶a=1∶1、A∶a=2∶1,B正确;Aa植株产生的雌、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分别为A∶a=1∶1、A∶a=2∶1,Aa自交获得的F1中AA占2/3×1/2=2/6,aa占1/3×1/2=1/6,Aa占1-2/6-1/6=3/6,故某基因型为Aa的植株自交获得的F1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2∶3∶1,C正确;Aa自交后代F1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2∶3∶1,因此产生的雄配子A的比例为2/6+3/6×2/3=4/6=2/3,则a配子的比例为1/3,即F1产生的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A∶a=2∶1,D正确。
(2024·温州高一期末)某农场养了一群马,马的毛色有栗色和白色两种,受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现有一匹栗色公马与一匹栗色母马交配,生了一匹白色小马。回答下列问题:
(1)马的毛色中,白色是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性状,毛色的遗传遵循________定律。
(2)亲本栗色母马的基因型为______。子代白色小马是________(填“纯合子”或“杂合子”)。
(3)理论上,这对亲本可生出________种基因型的后代,生出栗色雌马的概率为______。
答案: (1)隐性 (基因)分离 (2)Aa 纯合子(3)3 3/8
解析:
(1)一匹栗色公马与一匹栗色母马交配,生了一匹白色小马,说明双亲均为杂合子,杂合子表现为显性性状,因此白色是隐性性状,且毛色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2)依题意并结合对(1)的分析可推知,栗色由A基因控制,白色由a基因控制,白色小马的基因型为aa,亲本栗色母马的基因型为Aa。(3)因为这对亲本的基因型均为Aa,所以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其中AA与Aa表现为栗色。可见,理论上,这对亲本可生出3种基因型的后代,生出雌性栗色小马的概率为3/4×1/2=3/8。
某种小动物的毛色受复等位基因A1、A2和A3控制,三个基因分别对应棕色、银灰色和黑色,但未知A1、A2和A3之间的显隐性关系。任意上述两个基因组合形成一个基因型对应一种表型。如表是研究人员进行的有关杂交实验。

请根据以上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由甲组分析可知,甲组实验中________是隐性性状,产生子代(F1)数量比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让丙组的子代(F1)自由交配,得到的后代表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取丙组F1的棕色个体与________组F1的银灰色个体杂交,后代一定会出现三种不同表型的个体。这三种不同表型的比例为棕色∶银灰色∶黑色=________。
答案: (1)银灰色 棕色纯合子(基因型A1A1)的个体(胚胎)致死 (2)棕色∶黑色=2∶3 (3)丁 2∶1∶1
解析:
(1)甲组中,亲代均为棕色,子代(F1)中出现银灰色,判断银灰色是隐性性状,棕色是显性性状;进一步推测甲组中亲代基因型组合为A1A2×A1A2或A1A2×A1A3,产生子代(F1)数量比偏离3∶1的原因最可能是棕色纯合子(基因型A1A1)的个体(胚胎)致死。(2)由甲组可判断棕色对银灰色为显性,由丁组可判断银灰色对黑色为显性,因此丙组中亲代为棕色和黑色,子代棕色∶黑色=1∶1,因此亲代棕色基因型为A1A3,黑色基因型为A3A3,子代基因型为1/2A1A3、1/2A3A3,子代产生A1配子的概率为1/4,A3配子的概率为3/4,让丙组的子代(F1)自由交配,后代基因型为A1A1=1/16,A3A3=9/16,A1A3=6/16,又因为棕色纯合子(基因型A1A1)的个体(胚胎)致死,因此得到的后代表型及比例为棕色∶黑色=6∶9=2∶3。(3)根据表中杂交实验可推知,棕色对银灰色为显性,银灰色对黑色为显性,要保证在子代得到三种毛色的个体,其杂交双亲必须含有A1、A2和A3三种基因,丙组F1的棕色个体基因型为A1A3,另一亲本应为银灰色杂合子,基因型为A2A3,只有丁组的F1银灰色个体一定符合条件,因此选取丙组F1棕色个体与丁组F1银灰色个体杂交,一定能在子代得到三种毛色的个体。A1A3与A2A3杂交,后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1A2∶A1A3∶A2A3∶A3A3=1∶1∶1∶1,因此后代表型及比例为棕色∶银灰色∶黑色=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