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并以“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为由,修订商律。这一措施( )
解析:
据材料可知,清政府设立商部,修订商律,发展商品经济,从国家层面突破了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的束缚,故选D项;“冲破”说法错误,排除A项;清末中国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项;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就已经宣告破产,排除C项。
(2024·宁波镇海中学期末)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中为孙中山吸取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则需要防微杜渐而提出的是( )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孙中山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看到了一些贫富分化过大等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在此基础上他为了防止中国也出现这些问题提出了民生主义,C项正确;民族主义突出反清,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民权主义强调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民主主义不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排除D项。
清末立宪派代表张謇抨击清政府“名为立宪,实则专制。以立宪之名,行专制之实”。他所针对的清政府措施是( )
解析:
“以立宪之名,行专制之实”与预备立宪中组建的皇族内阁相符,故选D项;编练新军是军事改革,与立宪无关,排除A项;奖励实业为清末新政经济方面的内容,排除B项;废除科举制为清末新政教育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
(2023·金华高一下期末)清朝宣布铁路国有后,向外国银行借款筑路,引发民众对路权受损的担忧。有民谣称:“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据此可知( )
解析:
据材料可知,国人积极办路是因为怕外国占路权,这种爱国意识推动了保路运动,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保路运动兴起的原因,而非革命思想,排除A项;材料说明保路运动是为了中国自主修筑铁路,而非保守观念,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重农抑商,排除D项。
长沙海关税务司伟克非在武昌起义前写给总税务司安格联的信中说:“毫无疑问,大多数老百姓是希望换个政府的,不能说他们是革命党,但是他们对于推翻清朝的尝试是衷心赞成的。”这段话可以用来说明( )
解析:
据材料可知,晚清政府的腐朽使得武昌起义前夕大多数老百姓赞成推翻清政府,可见清政府已丧失民心,故选C项;材料属于英国官员的工作汇报而非在华间谍活动,排除A项;材料末涉及西方列强对清政府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中百姓对清政府的不认可使辛亥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排除D项。
(2023·宁波二中月考)中国人民邮政为纪念某一事件发行了一组邮票。与该事件最相关的诗句是( )

解析:
根据图中信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湖北军政府旧址”及所学可知,黄花岗起义是革命党人1911年4月在广州举行的起义,起义军浴血奋战,终因寡不敌众而不幸失败。湖北军政府是1911年10月,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取得胜利以后建立的。由此可知,题干描述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发起的反清斗争的相关事迹,这体现了革命党人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C项正确;“北伐西征荆满路”描述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排除A项;“致远鼓楫冲重围”描述的是黄海海战,排除B项;“似火青春救国忙”描述的是五四爱国运动,排除D项。
(2023·宁波二中月考)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务员负责政府的实际责任,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国务员副署方为有效。这说明了南京临时政府为限制袁世凯专权采取了( )
解析:
根据材料“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国务员副署方为有效”可知,为了限制袁世凯独裁,南京临时政府确立了责任内阁制,B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通过限制总统权力以维护共和制度,不属于总统共和制,排除A项;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材料与君主立宪制无关,排除C、D项。
(2024·宁波镇海中学期末)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为作者观点提供最主要依据的是辛亥革命( )
(2024·运城高一上期末)梁启超曾说“现在咱们中华民国,虽然不过一个十岁小孩……从今以后,任凭他哪一种异族……若再要来打那统治中国的坏主意,可断断乎做不到了。任凭什么人……若再要想做中国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不会有这回事了。”这段话表明,辛亥革命后( )
解析:
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后,国人既反对异族侵略也反对帝制,这说明其民族、民主意识的增强,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梁启超对当时政治思想的评价,而非其自身的立场发生转变,排除A项;“中华民国的政权得到有效巩固”,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不仅强调民主、共和观念,还强调了民族意识,排除D项。
(2023·湖州高一下期末)如图漫画《愿人人以此自绳》,发表于1916年7月4日《新闻报》。画面中,一群不同阶层的人被一根绳索约束在一起,而绳索勾勒出“约”字样。该漫画表达的时代诉求是( )

解析:
由材料可知,“约”指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画面中不同阶层的人都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约束之下,说明民众渴望建设民主政治,故选A项。
(2024·衢州高一质检)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提道:“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外墙就能够使那座房子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下列能体现“几根小柱子”的历史事件是( )
①辛亥革命 ②编练新军
③预备立宪 ④保路运动
解析:
孙中山在演讲中强调晚清政府的自救行为。辛亥革命是革命党人发动的意在推翻清朝统治的斗争,①错误;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编练新军,②正确;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③正确;保路运动是四川等省人民发动的,④错误。综上所述,②③符合题意,B项正确。
(2024·新课标卷)

上表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这可用于说明新军( )
解析: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新军中的军官来源广泛,国内学生和士人占据大多数,多数新军军官后来成为革命党人或支持者,助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D项正确;新军的建立并没有起到抵制列强入侵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新军与军阀的关系,且B、C项说法不符合清末的史实,排除。
(2024·丽水高一期末)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革命党内有人向其建言:“我们向袁世凯示好,是为国家大义,并非向他屈服求和。如果先生您高风亮节,效法尧舜,使中国不动干戈而获共和,避免太平天国汉人内战之覆辙,后世历史,将公论先生为一代伟人!”这一建言代表了当时革命党人的主流意见,得到了立宪派和英国等列强的广泛支持。据此可知当时( )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当时革命派主张向袁世凯妥协,说明革命意识不彻底,C项正确;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主导”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袁世凯的想法,排除D项。
(2023·宁波二中月考)辛亥革命时期,许多地方的农民在反清斗争中把新式学堂当作泄愤的对象,大肆毁坏学堂,而当时这些学堂恰恰是革命党人活动的重要场所。这折射出( )
解析:
材料“许多地方的农民在反清斗争中把新式学堂当作泄愤的对象,大肆毁坏学堂”说明清末农民斗争的方式和资产阶级革命存在错位,C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排除A、B项;材料是政治方面的内容,与近代教育无关,排除D项。
(2024·嘉兴高一期末)传统中国存在摈弃于四民之外的“贱民”阶层,如闽粤之蛋户、绍兴之堕民等。1912年,福建蛋民发起请愿活动,提出“临时中央政府组织法亦有人民一律平等之规定,其不能独外于蛋族也明矣”。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解析:
据材料可知,福建蛋民发起请愿活动,提出人民一律平等的要求,说明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平等理念,D项正确;“解决”说法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思想方面的影响,未体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C项。
题干:
(2024·河南青桐鸣高一上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实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它的实施既显现出清政府无可奈何的境地,又折射出其试图绝处逢生的勇气。然而,由于清政府自身的矛盾性、财政的短缺以及中央权威的弱化,使得新政的推行步履维艰;加之内部营垒的反戈以及外部力量的冲击,导致新政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但是,这并不能抹杀新政的积极影响,它所构建的现代官僚机构,赋予的公民权利,开辟的公民政治参与途径,客观上开启了我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征程。
——摘编自刘存存《清末新政与我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启动》
材料二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孙中山为之奋斗了多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起来,这是他的政治近代化从思想理论到实践的重大发展和飞跃。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政治近代化思想并没有停滞不前,南京临时政府在《临时约法》中提出的一系列的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纲领和原则,表明孙中山的近代化思想在政治方面的发展更趋成熟、完善。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他对苏俄和西方的政治进行比较、分析,各取所长。他的政治近代化思想和理论,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而向前发展了。在反帝反封建的前提下,孙中山进一步完善了他的三民主义,以新的民权主义为核心的政治近代化思想最终成熟和完善起来,成为具有完备理论形态的完整意义上的政治近代化的思想。这一思想和理论,直至孙中山的晚年,始终不变。——摘编自王玉祥《孙中山政治近代化思想评析》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在政治近代化方面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答案: 进步性:是中国近代史上广泛而深刻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开启了我国早期政治现代化的征程;客观上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清末新政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局限性:由于清政府的历史局限性,改革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强化了专制的国家机器,有利于清政府对革命派反抗斗争的镇压。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政治近代化思想的历史意义。
答案: 历史意义:实现了思想理论到实践的重大发展和飞跃,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传播了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纲领和原则;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其理论更趋成熟、完善;进一步发展完善了三民主义思想;为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