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智能作业5 章末检测

题干:

通常对流层的气温是近地面较高,且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但在一天中的不同时段会有差异,有时甚至出现高层气温反而高于低层气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逆温。下图为“同一地点在某日的四个不同时段的近地面大气垂直气温分布曲线图”。据此完成以下各题。

第1题 (单选题) 难度 - 基础题 :

图中丁曲线越接近地面气温越高的主要原因是(  )

解析: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越接近地面,大气中水汽、二氧化碳越多,吸收的地面辐射就越多,气温越高,D正确。

第2题 (单选题) 难度 - 基础题 :

图中大气逆温现象厚度最大的曲线是(  )

解析:

对流层逆温是随海拔增高气温升高的现象,读图可知,甲曲线大气逆温现象厚度最大,A正确。

第3题 (单选题) 难度 - 基础题 :

图中最可能表示清晨(日出之前)大气垂直气温分布的曲线是(  )

解析: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日出之前地面辐射使地面散失热量最多,近地面大气得到的地面辐射少,气温低,此时大气逆温现象最强,逆温持续的厚度最大,图中甲曲线逆温最强,丙曲线逆温减弱,乙曲线逆温即将消失,丁曲线没有逆温现象,A正确。


题干:

(2024·山东潍坊月考)《航拍中国》是由中央电视台出品的纪录片。下图1为纪录片中的黄山云海景观,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以下各题。

 

第4题 (单选题) 难度 - 基础题 :

在飞机上看到的“翻腾的云海”所在大气层(  )

解析:

在飞机上看到的“翻腾的云海”所在大气层是对流层,对流运动显著,A正确。

第5题 (单选题) 难度 - 基础题 :

受云海影响,黄山大气受热过程的改变有(  )

解析:

图中①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大气逆辐射、③表示地面辐射、④表示大气的反射作用。云海可反射太阳辐射,使④增加、①减小,③减小,A、D错误,C正确。云海可增强大气逆辐射,使②增加,B错误。

第6题 (单选题) 难度 - 基础题 :

云海对黄山地区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出现云海表明空气中水汽含量大,白天多云可使昼夜温差缩小,B正确。


题干:

下图是“大型太阳能城市空气清洁系统”,又称除霾塔,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除霾塔主体由空气导流塔(高60 m、直径达10 m)及玻璃集热棚两部分构成。玻璃集热棚顶部采用单双层镀膜玻璃组成,棚内设置过滤网墙,地面上铺鹅卵石。据此完成以下各题。

第7题 (单选题) 难度 - 基础题 :

符合“除霾塔”内外空气运动特征的是(  )

解析:

除霾塔利用空气热升冷降原理,经集热棚增温,热空气上升,经过过滤网墙净化后,清洁的空气再从高空下沉、循环,中间为上升气流,水平方向为辐合气流,故B项正确。

第8题 (单选题) 难度 - 基础题 :

集热棚内地面铺设鹅卵石的主要作用是(  )

解析:

集热棚内地面铺设鹅卵石的作用是白天收集热量及反射部分太阳光,使集热棚内空气升温更快,A项正确;夜间鹅卵石散热,降低了棚内温度,但不是铺设鹅卵石的主要目的,B项错误;集热棚内地面铺设鹅卵石使白天棚内温度更高,夜晚棚内温度更低,加大了集热棚内的昼夜温差,铺设鹅卵石并没有降低棚内干燥度,C、D项错误。


题干:

读下图,回答以下各题。

第9题 (单选题) 难度 - 中档题 :

下列判断正确的有(  )

①图中现象出现的时间是夜晚 ②图中现象出现的时间是白天 ③此时吹山风 ④此时吹谷风

解析:

由等温面和等压面分布可知,同一水平面上,坡上温度高于谷底,是白天,谷底的气压大于坡面,气流沿山坡上升,吹谷风。

第10题 (单选题) 难度 - 中档题 :

关于图中气温、气压的说法,正确的是(  )

解析:

甲地的气温比乙地低,甲地空气下沉,空气密度增大,甲地气压较同一高度的乙地高。

第11题 (单选题) 难度 - 中档题 :

“晚见江山霁,宵闻风雨来”是对甲地的形象写照。甲地的夜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甲地(  )

解析:

甲地位于谷地,夜晚山坡降温快,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迫使谷底中原有的暖空气抬升,在抬升过程中气温降低,水汽凝结形成降水,故甲地多夜雨。


题干:

几乎每架飞机驾驶舱内都有气压高度表,用来为飞行员指示飞机的飞行高度。一般商用飞机在5.5千米高度以上是沿着标准大气恒定气压的航线飞行。据此完成以下各题。

第12题 (双选题) - 多选题 难度 - 中档题 :

当飞机飞行在不同地区时,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其所在地气温垂直方向变化的有(双选)(  )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对流层高度在低纬度地区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为8~9千米,即对流层高度随纬度增加而降低。由图示四地的近地面温度和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高度可知,①地和②地近地面气温低于0 ℃,应纬度较高,故对流层高度在8千米左右,A正确,B错误;③地和④地近地面气温20 ℃,应纬度较低,故对流层高度在17千米左右,C正确,D错误。故选A、C。

第13题 (双选题) - 多选题 难度 - 中档题 :

当商用飞机在8千米高空从暖空气区飞入冷空气区时,飞机一般会(双选)(  )

解析:

依据材料“一般商用飞机在5.5千米高度以上是沿着标准大气恒定气压的航线飞行”可知,飞机一般会沿等压面飞行,D正确;由于近地面大气受热不均,实际大气中等高面与等压面并不重合,C错误;由于近地面气压与气温负相关,且近地面气压状况与高空相反,因此,当商用飞机在8千米高空从暖空气区飞入冷空气区时,对应的近地面气压升高,高空气压则降低,飞机要保持“沿着标准大气恒定气压的航线飞行”,应降低飞行高度,A正确,B错误。故选A、D。


题干: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第14- (1)题 (非选择题) - 简答题 难度 - 基础题 :

某地近地面温度为30 ℃,对流层厚度为12 km,则该地对流层顶的温度约为______℃。

答案:

-42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海拔每升高1 km,气温下降约6 ℃。对流层顶的温度为(30-12×6)℃=-42 ℃。

第14- (2)题 (非选择题) - 简答题 难度 - 基础题 :

B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________,说出主要原因。

答案:

升高(上升或变高) 原因:该层大气主要靠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增温。

解析:

B层为平流层,B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上升或变高);主要原因是该层大气主要靠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增温。

第14- (3)题 (非选择题) - 简答题 难度 - 基础题 :

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对流层下部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加的现象叫作逆温。对流层大气出现逆温时,试分析其对近地面空气质量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

抑制了空气对流的发生,导致近地面污染物不易扩散;加重大气污染,降低大气能见度。

解析:

对流层出现逆温现象时,对流层下部会出现上热下冷的逆温状况,抑制了空气对流的发生,导致近地面污染物不易扩散;近地面形成污染物的积聚,从而加重大气污染,降低大气能见度。


题干: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谷风是天气晴朗的山地区域,风向昼夜间发生反向转变的风。下图示意某时段山谷等压面分布。

第15- (1)题 (非选择题) - 简答题 难度 - 基础题 :

该时段反映的是______(填“白天”或“夜晚”)的________(填“山风”或“谷风”)。

答案:

夜晚 山风

第15- (2)题 (非选择题) - 简答题 难度 - 基础题 :

简述该时段山谷风的形成过程。

答案:

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比山谷上方同高度空气要快,因而气温下降较山谷上方同高度空气更快,使空气沿山坡流向山谷,形成山风。

第15- (3)题 (非选择题) - 简答题 难度 - 基础题 :

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在实线处用箭头绘出气流的运动方向。

答案:

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