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对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
A项错误,回旋/掉转,改变方向。B项正确,常年/平常,普通。C项正确,多,增多/茂盛。D项正确,刚刚/新鲜。
下列诗词都是描述秋天景致的,其中与《登高》一诗意境最为相似的一项是( )
解析:
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般一发不可收拾。A项诗句意为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凄凉、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推开层云,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万里晴空。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熔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精神和开阔的胸襟。与《登高》一诗意境不相似。B项“山”着一数词“万”,写出了群山起伏、远近高低错叠的景象;着“红”色,又加程度副词“遍”字,描摹出了一个群山赤红似火,蒸腾热烈的意境。写“舸”用数词“百”,用动词“争”,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表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用一个“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在寒秋严霜下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与《登高》一诗意境不相似。C项诗虽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写了菊花的精神,也写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备;既写了菊花的香气冲天,又写了菊花的金甲满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鲜明。语言朴素,气魄宏伟,充满了使人振奋的鼓舞力量。与《登高》一诗意境不相似。D项诗歌展示了一幅秋色图:秋风萧瑟,草木零落,白露为霜,候鸟南飞……这萧条的景色牵出思妇的怀人之情,映照出她内心的寂寞。与《登高》一诗意境最为相似。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了六个意象,写出了夔州秋天萧瑟的景色。
(3)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2)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3)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题干: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①
杜 甫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
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②,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③。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注
①杜甫在天宝十一载(752)秋天登慈恩寺塔,写下此诗。慈恩寺塔是玄奘为保存经卷佛像所修,即“大雁塔”。②虞舜:唐高祖号神尧皇帝,太宗受内禅,所以称虞舜。③瑶池饮、昆仑丘:《列子·周穆王》称周穆王“升昆仑之丘”“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观日之所入”。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
“夜色已深”错。“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应是诗人想象中慈恩寺塔的夜景,“羲和鞭白日”才是实写时间,此时尚能看见白日,因此才有上下文的景观描写。故可以说天色向晚,但不能说“夜色已深”。
清代钱谦益说:“高标烈风,登兹百忧,岌岌乎有漂摇崩析之恐,正起兴也。”同为杜甫的登高诗,这首诗和《登高》在思想情感上各有侧重,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登高》的情感侧重于个人生命之悲:如①悲秋伤时之情;②颠沛流离之苦;③个人身世之艰;④孤独寂寞之愁;⑤晚年多病之哀;⑥壮志难酬之怨。 (2)《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侧重家国天下之忧:如①对唐王朝歌舞升平的激愤;②对唐王朝潜在政治危机的忧虑;③对唐太宗时期清明政治的怀念;④对贤才(黄鹄)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不平;⑤对趋炎附势之小人(随阳雁)的指斥。
解析:
(1)①“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意思是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急风中飞舞盘旋。这两句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表达了诗人的悲秋伤时之情。②“万里悲秋常作客”意思是面对秋景感慨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表达了诗人的颠沛流离之苦。③“百年多病独登台”意思是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愁和晚年多病的哀痛之情。④“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意思是一生艰难,常常遗憾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写出了诗人个人身世之艰难和一生壮志难酬的怨恨之情。
所以,《登高》的情感侧重于个人生命之悲。
(2)①“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诗人结合登塔所见来写,在写景中有所寄托。诗人在塔上远眺,群山大小相杂,高低起伏,大地好像被切成许多碎块。泾水浊,渭水清,然而从塔上望去分不清哪是泾水,哪是渭水,清浊混淆了。再看皇州(即首都长安),只看到朦胧一片。这四句写黄昏景象,却又另有含意,道出了山河破碎,清浊不分,京都朦胧,政治昏暗。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潜在政治危机的忧虑。②“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意思是痛惜啊!当年穆王与王母在昆仑瑶池饮酒作乐,竟然喝到夜幕降临到昆仑山头。瑶池饮,这里借指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骊山饮宴,过着荒淫的生活。日晏结合日落,比喻唐朝将陷入危乱。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歌舞升平的激愤。③“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意思是回过头去呼唤一代英主虞舜大帝,只见虞舜的寝陵苍梧之地正生起一片愁云。虞舜苍梧,比喻太宗的昭陵。云正愁,写昭陵上空的云仿佛也在为唐朝的政治昏乱发愁。一个“叫”字,表达了诗人对唐太宗时期清明政治的怀念。④“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意思是黄鹄不停地一个个远走高飞,哀哀鸣叫声不止,不知前去投向何方。本处将贤能之人比作黄鹄,写出贤能的人才一个接一个地受到排斥,只好离开朝廷,像黄鹄那样哀叫而无处可以投奔。表达了诗人对贤才(黄鹄)受排挤而离开朝廷的不平。⑤“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意思是你们看那些追阳逐暖的群雁,各自有着谋取稻粱的术算。本处将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比作随阳雁,指斥那样趋炎附势的人,就像随着太阳温暖转徙的候鸟,只顾自我谋生,追逐私利。表达了诗人对趋炎附势之小人(随阳雁)的指斥。
所以,《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侧重家国天下之忧。
题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白发生黑丝(节选)
冯 至
大历四年的冬天,寒流侵袭潭州,大雪下得家家灶冷,户户衣单。杜甫以船为家,停泊在湘江岸旁,已四个多月了。
左右邻船,都是捕鱼人。相处熟了,大家无话不谈。谈来谈去,总要谈到渔税上来。天寒水浅,渔网常常冻得撒不开,可官家的渔税总是有增无已。听着渔夫们的抱怨,杜甫暗自思忖,十几年来,自己东奔西走,总看见农民身上背着一辈子交不清的赋税;想不到这里的人也被租税压得喘不过气来。
他回想今年初入潭州时,但见田园荒芜,柴扉空闭,农具仍在,农民却逃亡得无影无踪。他明白如今渔民走投无路,像农民一样逃亡在外、另谋出路的日子恐怕也快到了。
渔夫们说完自己的苦楚,看见杜甫的生活比他们更可怜:虽然没有租税负担,却是老病缠身,衣食无着;十六岁的儿子宗武饿得满脸苍白,每天还要用很多的时间读什么《文选》。渔夫们觉得这一家人漂流在外,无亲无友,总要有点打算才好。
后来渔夫们想出个办法,带着宗武到远方药市上置办一点新药材,逢到市集,让杜甫跟着去鱼市卖药,他们把鱼市上最优越的摊位给杜甫;感觉杜甫疲倦时,就叫宗武跟着去。这样杜甫家里不只有钱买米了,间或还能置办一点酒肉。
一天,宗武又和渔夫们一起到鱼市上去了。阳光照耀着水上的波纹,江上的船只轻轻地摇来摇去。杜甫靠着长年随身的乌皮几,不由想起许多——
自己一生饱经忧患,用尽心血,写了两千多首诗,描述了民间的痛苦、时代的艰虞和山川的秀丽;而乾坤莽莽,如今漂泊无依,有如水上的一片浮萍。自中年以后,衣食成了问题,谁像这些渔夫那样关心过自己?想不到几个萍水相逢的渔夫,对自己这样体贴照顾,无微不至,让人感到无限温暖。
正想着,宗武提着药袋回来了,后边跟着一个客人。
客人姓苏名涣,是潭州刺史崔瓘幕府里的从事。杜甫以前仿佛听人提到过他。州府里说他是个出没无常的强盗,田野间说他是个杀富济贫的侠士。不久又中了广德二年的进士,充任侍御使。后来,也就很少听人提到了。今天他出现在杜甫面前,杜甫感到无限惊奇。
苏涣却一见如故,没有丝毫避忌。这时江上风和日暖,像大地将要回春。客人说,过去在巴州的故乡,就仰慕杜甫的大名。最近在崔刺史幕府里的书案上读到《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样的名篇,真感到不同凡响,能够与作者生逢同时,是一件大快事。最近潭州居民互相传告,鱼市上有位卖药的叫作杜甫,所以特来拜见。“你老人家可就是这些诗的作者?”说到这里,苏涣的语调转为低沉,杜甫的心里也勾起一缕凄凉的情绪。
苏涣从怀里取出一个小手卷。他一边打开手卷,一边说,他本来不惯写诗,近些年来,有了不少感触,还是用诗写下来比较合适,因此写了许多首,可是不大讲究格律,现在吟诵几首,请杜甫指教。他用沉重的语调把下面这首诗读给杜甫听:
毒蜂成一窠,高挂恶木枝。
行人百步外,目断魂亦飞。
长安大道边,挟弹谁家儿。
右手持金丸,引满无所疑。
一中纷下来,势若风雨随。
身如万箭攒,宛转迷所之。
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机。
杜甫一听这首诗,就知道是苏涣从个人失败中得到的教训。诗在艺术上,若拿杜甫平素对诗的要求来衡量,是相当粗糙的。但是它蕴藏着一种新的内容,表现了一种新的风格。杜甫把这首诗吟味了片刻,便兴奋地向他说:“我一向称赞陈子昂的《感遇诗》、李白的《古风》,今天听到你读了这首诗,可以说是陈李以外,又树立了一个新的旗帜。‘徒有疾恶心,奈何不知机’,是你做了一番事业以后得到的经验。我也一向疾恶如仇,可是从中取得这类经验的事业,不用说做,我连想都很少想过呢。”
邻船上一片人声,渔夫们从鱼市上回来了。苏涣诵诗也戛然停止。他站起身来,和杜甫告辞,并约杜甫有工夫到他的茅斋里去谈。
杜甫吃过午饭,精神异常兴奋。午睡不成,只是反复吟味着苏涣读给他听的那些诗。诗的功夫并不深,但格调与众不同。李白早已死去了,高适也死了,岑参还在西蜀,却久不通音讯,也没有听说他有什么新作。在难以盼望有什么知音的时刻,竟遇见了这样一个奇人。
尽管杜甫不能同意苏涣诗中个别的诗句,但是苏涣这个人和他的诗的出现,在杜甫看来,确是一个奇迹。同时他又把邻船上渔夫们的生活、言语、思想、感情认真思索了一番,觉得自己一生漂泊,看见的事物不算不多,接触的人不算不广,但究竟世界上还是有许多人和事过去不只没有遇到过,而且也没有想到过。不料在这垂暮之年,眼前又涌现出一些新的事物。自己也觉得年轻了许多,好像白头发里又生出黑丝。苏涣说,他能和杜甫生逢同时,是一件快事;杜甫今天能遇到苏涣,心里也同样高兴,真好像司马相如遇见了一百年后的扬雄。他情不自禁,提笔写出来这样的诗句:
庞公不浪出,苏氏今有之。
再闻诵新作,突过黄初诗。
乾坤几反复,扬马宜同时。
今晨清镜中,白间生黑丝。
余发喜却变,胜食斋房芝。
写到这里,江上已是黄昏,暮霭苍茫,两岸人家疏疏落落地升起几缕炊烟。一阵寒风乍起,江水拍击着船身。(有删改)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
“精巧”错。结合原文“诗在艺术上,若拿杜甫平素对诗的要求来衡量,是相当粗糙的”可知,苏涣的诗歌艺术粗糙。
关于标题“白发生黑丝”,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解析:
“联想手法”错。结合“白发生黑丝”可知,这是夸张手法。
小说中完整引用了苏涣的一首诗,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情节方面:照应前文介绍的苏涣的人生经历,自然引出后文杜甫对其诗歌及为人的称赞等情节。 ②人物方面:借诗中少年疾恶如仇来表现苏涣不惧黑暗势力、一心为民的精神;用少年受群蜂围攻的遭遇来表现苏涣的人生遭际;用少年的“迷所之”“不知机”表现苏涣的迷茫与困惑。
诗化的语言是冯至历史小说的典型特点。请从意境美、音韵美、含蓄美三个角度,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意境美:运用形象性语言,营造诗意化意境,如结尾处“暮霭苍茫,两岸人家疏疏落落地升起几缕炊烟”的描写。 (2)音韵美:用词、炼句体现出整饬的诗的节奏,如“家家灶冷,户户衣单”“田园荒芜,柴扉空闭”等;句式长短结合,错落有致,音韵上表现出诗一般的和谐,如“自己一生饱经忧患,……有如水上的一片浮萍”。 (3)含蓄美:有意选用日常生活用语,内蕴却是诗意的;在叙述中尽可能多地留下空白,给读者意犹未尽之感,如“杜甫的心里也勾起一缕凄凉的情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