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广东江门高一期中)实验室里利用MnO2和浓盐酸制备Cl2。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解析:
制取Cl2的反应原理为MnO2+4HCl(浓)
Cl2↑+2H2O+MnCl2,为固液加热的反应,A项正确;②为干燥装置,选择CaCl2干燥,碱石灰会与Cl2发生反应,B项错误;③为收集装置,Cl2的密度大于空气,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C项正确;Cl2有毒需进行尾气吸收,选择NaOH溶液,D项正确。
欲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备干燥的氯气,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解析:
MnO2与浓盐酸反应需要加热,装置甲没有加热装置,故A错误;收集Cl2的方法应为向上排空气法,装置的连接顺序是aedcbfgcbh,故B错误;装置乙是干燥装置,实验目的是制得干燥的氯气,装置乙要用到两次,既要除去生成Cl2中的水蒸气,又要防止戊中的水蒸气进入,故C正确;检验氯气需要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故D错误。
如图是用KClO3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的简易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解析:
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反应需要加热,A错误;反应结束后,不仅剩余盐酸,而且有反应生成的KCl,故不能根据沉淀质量求出剩余盐酸的量,C错误;装置A是用KClO3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根据装置特点,B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D中有NaOH溶液,易发生倒吸,C可起到防倒吸或倒吸后防止溶液进入装置B的作用,D错误。
实验室制备氯气的装置如下,以下装置中有几处错误( )

解析:
该图存在的错误有①实验室制氯气选用MnO2与浓盐酸反应;②应选用分液漏斗;③给圆底烧瓶加热时要垫陶土网;④该反应需要加热;⑤除杂时先除去HCl再用浓硫酸干燥,顺序反了;⑥因为氯气的密度大于空气,所以收集氯气时要长管进短管出;⑦氯气有毒,需要加尾气处理装置;综合以上分析,该装置中有7处错误,故选C。
(2023·辽宁高一学业考试)自来水厂水质检验员在自来水出厂前需对水中的氯离子等进行检测。实验室检验氯离子的试剂是( )
解析:
氯离子检测:先加入稀硝酸排除OH-、、 的干扰,再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
为了证明氯酸钾晶体中含有氯元素,选用下面给出的试剂和操作进行验证。其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①滴加AgNO3溶液 ②加水溶解 ③过滤,取滤液 ④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 ⑤加稀HNO3 ⑥与浓盐酸反应 ⑦与NaOH溶液混合加热 ⑧用淀粉⁃KI试纸
解析:
氯酸钾晶体中无Cl-,要证明氯酸钾晶体中含有氯元素,必须使之产生Cl-,故可通过与MnO2混合加热使之分解产生KCl,然后再通过检验Cl-的存在,证明其含有氯元素。由于MnO2不溶于水,故可通过加水溶解过滤的方法分离出MnO2,然后向滤液中加入AgNO3溶液和稀HNO3进行验证。
(2024·河北保定高一月考)能一次性鉴别AgNO3、Na2CO3、NaCl三种溶液的试剂是( )
解析:
盐酸与AgNO3反应生成AgCl白色沉淀,与Na2CO3反应生成气体,与NaCl不反应,能用盐酸鉴别三种溶液,A正确;NaOH与Na2CO3、NaCl都不反应,不能鉴别两者,B错误;BaCl2与Na2CO3、AgNO3反应都生成白色沉淀,不能鉴别两者,C错误;KNO3与三种溶液都不反应,不能鉴别三种溶液,D错误。
有Na2CO3、AgNO3、BaCl2、HCl和NH4NO3五瓶无标签溶液,为鉴别它们取四支试管,每支试管分别装入上述一种溶液,再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许剩下的一种溶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解析:
A正确,因为AgNO3溶液与Na2CO3、BaCl2、HCl反应均有白色沉淀生成,和NH4NO3溶液不反应;B正确,NH4NO3和上述溶液均不反应;C错误,加入盐酸后,一种(Na2CO3)溶液出现气泡,一种(AgNO3)溶液出现沉淀,其他没有现象;D正确,加入BaCl2溶液,则Na2CO3、AgNO3两种溶液产生沉淀。
某同学用以下装置制备并检验Cl2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解析:
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气,但稀盐酸与二氧化锰不反应,当盐酸浓度降低时,反应停止,则盐酸不能完全消耗,故A错误;将紫色石蕊溶液滴入新制氯水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说明新制氯水具有酸性和漂白性,故B正确;铜能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铜,反应时有大量棕黄色的烟产生,没有雾,故C错误;氯气没有漂白性,氯气与水反应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则干燥的布条不褪色,湿润的布条褪色,故D错误。
(2023·南昌调研)如图为某同学用高锰酸钾和浓盐酸制备氯气,并验证氯气性质的实验装置。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解析:
无水氯化钙的作用是干燥氯气,碱石灰会与氯气反应,因此脱脂棉中的无水氯化钙不能用碱石灰代替,故A错误;从左边出来的干燥氯气,先与干燥品红试纸接触,品红试纸不褪色,说明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作用,故B正确;由于HCl易挥发,挥发的HCl可使湿润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故不能说明生成了酸性物质,故C正确;淀粉碘化钾试纸先变蓝后褪色,先变蓝,是碘离子被氯气氧化为单质碘,淀粉遇单质碘变蓝,后褪色,说明氯气继续将I2氧化,故D正确。
下列制备气体的原理正确,并能用如图装置(夹持仪器略)进行反应和气体收集的是( )

解析:
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取 Cl2需要加热,故A不选;H2O2与MnO2制取O2,反应不需加热,且氧气不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故B选;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是微溶物质,会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碍石灰石和稀硫酸的进一步反应,且收集CO2不能用排水法不适合制取 CO2,故C不选;Cu与稀硫酸不反应,不能制取 H2,故D不选。
(2023·四川雅安中学高一质检)已知实验室常用二氧化锰粉末和浓盐酸制取氯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
MnCl2+Cl2↑+2H2O,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制取纯净干燥的氯气。

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B的目的是除去氯气中的 (填化学式)。
(2)在制取氯气的反应中,浓盐酸表现了酸性和 (填“氧化”或“还原”)性。
(3)为了防止污染空气,在E烧杯中盛装冷的NaOH溶液,吸收氯气后的溶液具有漂白性。
①该漂白性溶液的有效成分是 (填名称)。
②检验该漂白性溶液中是否含有Cl-的方法:先取少量被检测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适量稀硝酸,使其酸化,再 ,如产生白色沉淀,则可判断该溶液中含有Cl-。生成白色沉淀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4)为探究Cl2的性质,某同学设计了如图实验:能看到红色布条褪色的装置是 (填“A”或“B”)。

答案: (1)HCl (2)还原 (3)①次氯酸钠 ②加入硝酸银溶液 Ag++Cl-
AgCl↓ (4)B
解析:
(1)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制取的氯气中混有HCl气体,装置B的目的是除去氯气中的HCl。
(2)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nO2+4HCl(浓)
MnCl2+Cl2↑+2H2O,部分氯元素化合价不变,表现酸性,部分HCl反应生成氯气,氯元素化合价升高,表现还原性。
(3)①氯气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NaCl和NaClO,该漂白性溶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②检验Cl-的方法是先取少量被检测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适量稀硝酸,使其酸化,再加入硝酸银溶液,如产生白色沉淀,则可判断该溶液中含有Cl-。
(4)干燥的氯气不具有漂白性,装置A中干布条不褪色,氯气和水反应生成HClO具有漂白性,能看到红色布条褪色的装置是B。
氯元素是非常重要的非金属元素,某化学活动社团为了探究氯气的制法、性质和用途,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

(1)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B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 。
(3)广口瓶C、E中,有色布条褪色的是 (填“C”或“E”)。
(4)装置F可用于制漂白粉,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 (填字母)。
A.Ca(OH)2 B.Ca(ClO)2
C.CaCl2 D.Ca(ClO)2和CaCl2
(5)烧杯G的作用是 ,
请写出G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6)写出装置Ⅰ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 (1)MnO2+4HCl(浓) (2)除去Cl2中混有的HCl气体 (3)C (4)B (5)吸收多余的Cl2,防止环境污染 Cl2+2OH- (6)2Fe+3Cl2
MnCl2+Cl2↑+2H2O
Cl-+ClO-+H2O
2FeCl3
解析:
A装置制取Cl2,B装置除去Cl2中混有的HCl;H、D装置干燥Cl2,I装置探究Cl2与Fe的反应,G装置吸收Cl2尾气;C、E装置用于检验漂白性,F装置用于制取漂白粉。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MnCl2、Cl2和水,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
MnCl2+Cl2↑+2H2O。(2)盐酸是挥发性酸,在加热条件下,更容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混在氯气中,所以B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除HCl。(3)通入广口瓶C中的氯气是潮湿的,能使有色布条褪色,通入E中的氯气是干燥的,有色布条不褪色,则能使有色布条褪色的是C。(5)烧杯G中,NaOH吸收Cl2生成NaCl、NaClO等,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OH-
Cl-+ClO-+H2O。(6)I中,Fe与Cl2反应生成FeCl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3Cl2
2FeCl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