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作业2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第1题 (选择题) - 单选题 难度 - 基础题 :

(2023·海宁高级中学段测)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许多“治世”和“盛世”。下列各项按出现时间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①开元盛世 ②大定之治

③文景之治 ④康乾盛世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开元盛世是在唐朝,大定之治是在金朝,文景之治是在汉朝,康乾盛世是在清朝。所以按照时间先后排列应该是③①②④,C项正确。

第2题 (选择题) - 单选题 难度 - 基础题 :

雍正帝在批复福建布政使的密折中写道:尔可凡事与督抚开诚,就尔所见呈知上司。若有徇私不法之举,有实凭据之处,方是尔当奏之时。寻常地方事宜,非尔奏之任。据此推断,雍正皇帝实行密折制度意在(  )

解析:

材料主要展现雍正帝通过密折制度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故C项正确;“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A项;材料中现象并非“互相”检举,排除B项;D项表述与材料无关,排除。

第3题 (选择题) - 单选题 难度 - 基础题 :

(2024·宁波镇海中学期末)清朝某一机构初因军事而设立,后来其职能却越出军事之外,举凡军国大计的机要事务莫不总揽,其大臣主要职责是“承受谕旨,回堂拟写”,经皇帝认可后下发谕旨。该机构是(  )

第4题 (选择题) - 单选题 难度 - 基础题 :

(2024·金华高一阶段练习)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府,后又特设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满汉各一员,一年一换。台湾学子也可以参加福建的举人考试,且有固定的录取名额。台湾震灾、水灾后,清政府也进行赈济。清政府上述举措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解析:

据材料可知,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可以增强台湾对国家的认同感,故选B项;材料中体现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关怀,不能体现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排除A项;“台湾震灾、水灾后,清政府也进行赈济”与文化发展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对中央政府官制的调整,所以无法体现缓解了满汉官僚间的纷争,排除D项。

第5题 (选择题) - 单选题 难度 - 基础题 :

17世纪中叶,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康熙前期,清军围攻侵占雅克萨的俄军,迫使沙俄同意谈判,1689年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其意义在于(  )

解析:

1689年中俄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这进一步奠定了清朝疆域,D项正确;清朝前中期还面临西北地区的准噶尔部的威胁等,并未得以完全稳固,排除A项;材料与西方列强侵略无关,排除B项;《尼布楚条约》划定的边界位于东北地区,排除C项。

第6题 (选择题) - 单选题 难度 - 基础题 :

(2023·鄞州中学期中)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努力。近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基本奠定。下列属于清朝前期为维护西北疆域所做努力的是(  )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维护西北疆域的安定,D项正确。福建在东南沿海,不属于西北疆域;1689年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属于中国,与西北疆域无关;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西藏不属于西北地区,排除A、B、C项。

第7题 (选择题) - 单选题 难度 - 基础题 :

(2023·南京高一上期末)据《清史稿·土司传》记载,“自(雍正)四年至九年,蛮夷改流,苗亦归化。间有叛逆,旋即平定”。这一举措(  )

解析:

据材料可知,清朝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废除西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制度,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实行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故选C项;“蛮夷改流”指改土归流,而非建立行省制度,排除A项;“消除”说法错误,排除B项;改土归流是在统治区域内进行,不是扩大了清王朝统治的疆域范围,排除D项。

第8题 (选择题) - 单选题 难度 - 基础题 :

(2023·嘉兴一中月考)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在位时期被西方史学界称为“High Qing”(注:清朝的鼎盛)。以下可成为依据的是(  )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在位期间,出现了100多年的鼎盛局面,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疆域开拓并巩固,被称为“康乾盛世”,A项正确;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清前期商品经济繁荣,排除B项;中国清代前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C项;清前期科技发展落后于世界,排除D项。

第9题 (选择题) - 单选题 难度 - 基础题 :

(2023·山东高一上普高联考)若运用下图研究清朝历史,可反映出当时(  )

解析:

据图表信息可知,明清时期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呈下降趋势,结合所学可知,清朝人口逐渐膨胀,对粮食的总需求量增加,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人地矛盾尖锐,故选B项;据图表信息可知,清朝粮食总产量仍然呈整体上升趋势,说明当时社会较为稳定,排除A项;图表并未显示不同种类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排除C项;图表信息并未显示经济政策如何,因而无法反映“重农抑商强化”,排除D项。

第10题 (选择题) - 单选题 难度 - 基础题 :

(2024·金华十校高一联考)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他们向清政府提出以下要求:准英商在舟山、宁波、天津贸易;准英商在北京设货栈;于舟山附近指定一小岛,为英商停泊、居留、存放货物之……粤海关除正税外悉免其他一切税收,中国应公布关税额例,以便遵行。乾隆以所请与“天朝不合”一一驳回。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解析:

据材料可知,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要求扩大对华贸易,开拓中国市场,乾隆一一驳回,说明清政府实施的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故选D项;英国通过1840—1842年鸦片战争,签订《南京条约》,打开了中国的市场,排除A项;“乾隆以所请与‘天朝不合’一一驳回”说明乾隆以“天朝上国”自居,拒绝与马戛尔尼使团平等谈判,排除B项;此时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迫切要求对华商品输出,排除C项。

第11题 (选择题) - 单选题 难度 - 基础题 :

(2024·嘉兴高一期末)康熙为人谨慎,在某项制度的实施过程中,他曾叮嘱臣下“但有所闻,可以亲手书折奏闻才好,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也向臣下保证“所批朱笔谕旨,皆出朕手,无代书之人”。这项制度(  )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康熙年间开始实行奏折制度,它是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文书行政的一种方式,有利于皇帝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从而加强君主专制,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皇帝开始直接领导具体职能部门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地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排除C项;清朝的奏折制度体现了封建政治制度的完善,与杜绝宦官专权无关,排除D项。

第12题 (选择题) - 单选题 难度 - 基础题 :

(2024·杭州高一期末)乾隆帝曾就康雍乾三朝君主乾纲独断的政治传统作出总结:“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以下史实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有(  )

①皇帝以勤政著称 ②军机处的设立

③奏折制度的形成 ④控制思想文化

解析:

据材料可知,清朝时期,康雍乾三朝君主乾纲独断主要体现在皇帝以勤政著称、军机处的设立、奏折制度的形成以及利用文字狱控制思想文化,①②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

第13题 (选择题) - 单选题 难度 - 基础题 :

(2024·杭州高一期末)清朝前中期重视边疆地区的管理与开发,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该时期清政府加强对西藏地区管辖的措施有(  )

①设立行都指挥使司 ②册封达赖与班禅

③设立伊犁将军 ④专设理藩院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册封达赖和班禅,专设理藩院,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管辖,②④正确,C项正确;行都指挥使司是明朝管理西藏军民事务的机构,伊犁将军管理的是新疆地区,①③错误,排除A、B、D三项。

第14题 (选择题) - 单选题 难度 - 中档题 :

清帝所主“大一统”,将“中国”的政治与疆域版图扩展到长城以外的“三北”及各边疆地区;乾隆帝也认为“天朝疆界严明,从不许外藩人等稍有越境搀杂……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这反映出清朝的疆界观(  )

解析:

据材料可知,清帝“大一统”论,扩大了中国的疆域范围;乾隆帝的主张体现出领土主权意识,这有利于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故选B项;军机处的设立表明专制皇权达到顶峰,排除A项;清帝“大一统”论是对传统的“华夷之辨”的彻底否定,排除C项;政治腐败和贫富矛盾的积累,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地方叛乱,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第15题 (选择题) - 单选题 难度 - 中档题 :

(2024·丽水三校联考)乾隆时期,英国派出使团来华,希望扩大贸易、增开通商口岸,乾隆在写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说:“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由此无法推知的是(  )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隆时期仍然存在“天朝上国”的观念,退出历史舞台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项符合题意。

题干:

(2023·宁波金兰教育高一上期中)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最初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面对臣下建议修建长城)

唐太宗:“隋炀帝劳百姓,筑长城以备突厥,卒无所益。”“隋炀帝性好猜防,专信邪道,大忌胡人,乃至谓胡床为交床,胡瓜为黄瓜,筑长城以北避胡,终被宇文化及使令狐行达杀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贞观政要》《资治通鉴》

康熙:“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清]章梫《康熙政要》

第16-(1)题 (非选择题) - 简答题 难度 - 中档题 :

材料一中图一、图二分属哪一朝代?指出各自应对北方少数民族问题的有效举措。

答案:

图一:明朝。 举措:重修长城,设九边重镇;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恢复并扩大边境贸易。

图二:清朝。举措:清军入关前,早已打败并收降漠南蒙古(满蒙联姻);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盟旗制度)。

第16-(2)题 (非选择题) - 简答题 难度 - 中档题 :

请以“长城与守国之道”为主题,从材料二中提取关联的信息并结合所学,加以论述。(要求言简意赅加以论述。不要求写成小论文。)

答案:

参考要点:长城有利于保护中原农耕文明,保障北部安定和社会经济发展;长城是消极防御手段,不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唯一方法,历朝修建长城也未能避祸(长城对守国只具有一定的意义);修建长城,会增加赋役,有害民生;增强综合国力是守国关键;采取怀柔笼络手段,实行开明团结平等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友好交往交流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