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湖州高一期末)明太祖曾多次批评元朝“主荒臣专,威福下移”,认为这是元朝衰亡的重要原因。为此,他决定( )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朱元璋认为元朝中书省权力过重,导致元朝衰亡,明朝建立后,废除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加强了皇权,A项正确;设立内阁是在明成祖时期,排除B项;设军机处是在清朝,排除C项;密折奏事发生于清朝,排除D项。
(2024·丽水高一上期末)明朝中后期,作为皇室仆人的宦官,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这本质上反映了( )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朝中后期,宦官得到皇帝的信任,才能够获得相当大的权力,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B项;宦官专权是由于皇帝的信任,而非能力出众,排除A项;明太祖就已废宰相,此时不存在宰相,排除C项;宦官专权局面是材料表象,而非本质,排除D项。
(2024·杭州高一期末)某同学在自主学习某朝行政中枢运转机制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但忘记标注一处“机构”的名称。根据示意图,结合所学,可以判断图中划线的“机构”应为( )

解析:
明朝废除宰相后,设立内阁,内阁官员称为某殿或某阁大学士。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排除A项;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排除B项;清朝雍正帝时期设立军机处,排除D项。
(2024·湖州高一期末)“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东方,从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海岸的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副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据此可知,英国人李约瑟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解析:
戚继光抗击倭寇,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郑成功收复台湾,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雅克萨之战是清朝与沙俄之间在东北的战争,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024·湖北四地七校高一联考)1453年,日本向明政府进贡时,使者携带的附进物数量相比于1433年大幅度增加,明政府委派“牙人”(中间商)居间估计其价值,此后立即调整收购政策,将贡物的给价大幅削减。这表明当时( )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明政府依据价值规律调节附进物的收购价格,这体现了当时官方已有市场意识,D项正确。当时实行“海禁”政策,“急剧”一词说法错误,排除A项;由材料看不出明政府获利丰厚,排除B项;当时抑商政策并未瓦解,排除C项。
(2024·衢州高一阶段练习)有“江南长城”之誉的台州府城墙历史悠久,建筑兼具御敌、防洪双重功能。明朝大将戚继光曾在此取得九战九捷,大败( )
解析:
戚继光是抗倭名将,他在浙江台州取得九战九捷,大败了倭寇,故选A项;鞑靼、瓦剌是北方蒙古族的两大集团,与题目主旨和区域不符,排除B、C项;明朝女真族是东北地区的民族,排除D项。
(2024·金华高一调研)16世纪,东南沿海地区的一些海盗、奸商等与倭寇勾结,进行走私活动,出没沿海,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稍晚东来的荷兰和西班牙,分别占据了台湾岛南部和北部。这反映出( )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朝海防出现新问题,故选A项;据材料中的“走私”“贿赂地方官”等信息可知,这些海防危机并不是在中央政府纵容下出现的,所以不能体现明朝政府主权意识淡薄,排除B项;占据他国领土是一种侵略,所以不能体现中外经济联系的加强,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商品经济发展,排除D项。
(2023·嘉兴高一下期末)明朝中后期,北部边疆形势日益严峻,蒙古骑兵时常袭扰劫掠边地。1571年,明朝与鞑靼首领俺答汗终于达成和议,册封俺答汗等,恢复通贡关系,并同意蒙古人在大同、宣府等边镇与汉族互市贸易,听边民自相贸易。此后,“边境休息……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戈”。这可用于说明( )
解析:
据材料可知,明朝与蒙古之间边贸关系和通贡关系的正常化为双方之间关系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础,故选A项;材料只能说明当时明朝与蒙古之间的关系得到了解决,排除B项;汉唐元时期通过武力征服和设置机构的方式使蒙古草原逐渐纳入中原版图,排除C项;明朝与蒙古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并非单方面树立明朝中央政府权威,排除D项。
“东北”一词,最早出自《周礼》“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巫闾”。下列选项中,朝代与东北地区设置的管辖机构或官职对应正确的是( )
解析:
据所学可知,明朝时期,政府在东北地区设置奴儿干都司,管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及库页岛地区的军政事务,故选D项。
在浙江海盐县,隆庆时人钱薇说:“邑城南境人以钱为租,地每岁八百,肥者千。”在松江地区,嘉靖、隆庆年间,大学士徐阶在华亭县岁租银九千八百余两。这反映出,当时江南( )
解析:
材料反映明朝后期,海盐、松江等地剥削佃农的大地主,货币地租收入十分可观,反映出当时江南的土地兼并问题严重,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政治黑暗民不聊生,排除A项;农民人身依附松弛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个人地租而非地方财政收入逐渐增加,排除C项。
(2021·天津卷,4)明初“立中书省以总天下之文治”,胡惟庸任丞相时,“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罪名诛杀胡惟庸,取消中书省。造成丞相“擅权”的根本原因是( )
解析:
明初中书省总管天下文治,没有对其权力进行制衡,导致丞相擅权,故选B项;丞相个人贪权揽政是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中,全国军财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君主专制指君主独揽国家大权,不受限制和约束,与材料无关,且其在明朝之前已经逐步强化,排除D项。
(2024·杭州高一期末)朱元璋主持编纂的《皇明祖训》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勿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这一规定旨在( )
解析:
由材料可知,明太祖对于皇位继承的不同情况有明确规定,这一规定旨在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C项正确;据材料“若奸臣弃嫡立庶”可知,大臣是可以干预皇位继承的,“禁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并未否定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排除B项;中央集权是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023·金华一中期中)明成祖统治时期,实行“厚往薄来”及主动对外开拓的政策,不断遣使外出,招徕“四夷”,形成了“四夷来朝”的盛况。明成祖病逝后,继位的明仁宗调整治国方针,专注内政治理。明仁宗这一政策调整( )
解析:
明成祖时期奉行“厚往薄来”及主动对外开拓的政策,大规模的对外活动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而明仁宗调整治国方针,专注内政治理,会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A项正确;明仁宗时期并未放弃与外国的交往,排除B项;明仁宗调整治国方针并不意味着其放弃华夷秩序观念,排除C项;明清时期的朝贡贸易依然繁荣,排除D项。
(2024·嘉兴高一期末)俄罗斯海参崴市某博物馆藏有发现于今俄罗斯特林地区的石碑两块,名为“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碑文记录了奴儿干都司建立和当时官员亦失哈两次巡视该地的史实。该石碑可以佐证( )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管辖机构,表明明朝在黑龙江流域拥有管辖权,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明朝时期中国对东北地区的管理问题,而中俄领土纠纷问题是近现代的历史事件,排除A项;材料提到的是明朝在东北边疆设都司和卫所,而不是清朝,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库页岛,排除D项。
下图所示是1636-1644年中国商品输入日本的相关数据。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解析:
根据题干曲线图内容可知,不论是“日本进口中国商品所支付的金额”,还是“因中国商品对日出口所流入中国的白银”,抑或是“输日中国商品在中国港口的价格”,都呈现出不断下降趋势,之所以出现此种局面,其主要原因是明清之际政局动荡不安,中国输入日本的商品量大幅度减少,故选C项;丝银贸易与日本无关,排除A、D项;日本在17世纪初期并没有放弃“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
题干:
(2023·绍兴高一下联考)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所谓的中国式现代化,其中一个重要内涵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根植于历史与现实,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正是其明证。请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作为明朝的外交使节和贸易代表,郑和始终奉行“不欺寡、不凌弱、友好相处,共享太平”的准则,和沿途国家相互尊重,友好相待。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评价说:“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在贸易活动中,采取议价成交方式和厚往薄来的做法,以丝绸、瓷器等中国特产与当地人平等交易。同时,郑和船队还把中国的一些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医学等带到了沿途国家,推动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与进步,赢得了沿途各国人民的欢迎和赞扬。直到今天,索马里和坦桑尼亚仍然把当地出土的明代瓷器视为和中国传统友谊的象征。——摘编自石涛《海外华文教育教材:中国历史》
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答案: 规模大、范围广、与印度洋周边各国友好和平交往、时间长、次数多。
根据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
答案: 目的:以政治目的为主,展示强盛国力,吸引沿途国家加入天朝宗藩朝贡联盟。 影响:扩大了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有利于中国与印度洋周边各国建立外交关系,开拓海外贸易;推动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文明交流;传达了和平、友善、平等的精神。